近日,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65.9毫米,密云、怀柔等区最大降水量突破500毫米,短时强降水导致城市内涝频发,已造成30人遇难。这场灾难再次敲响城市防汛安全的警钟——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雨后抢险的被动应对模式急需改变的契机,而WITBEE®万宾科技®地埋式积水监测仪EN200-C实时感知、预警的技术优势,正成为城市内涝预警体系升级的重要动力。

一、内涝治理的深层矛盾
在当前的城市防涝体系中,存在一个难以忽视的结构性短板:缺乏全过程的动态感知与预警能力。这一问题的根源也在于监测技术落后。具体而言,雨前阶段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气象预测,对微尺度城市中的具体积水点难以实时的识别,导致前置预警可能时常不到位。再加之城市易涝点的空间分布动态性强、受多源因素影响,如果无法提前介入,便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布控。
此外,积水过程是动态演化的,人工巡查、定点摄像头等仅能提供局部和滞后的信息片段,远不能支持实时决策。例如,短时间内雨强激增引发的局部内涝具有极强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更多呈现出“被动处置”而非“主动调控”的治理状态。

二、自动预警:技术创新带来的监管升级
面对内涝治理的深层矛盾,地埋式积水监测仪正在赋予城市内涝治理中动态的感知能力。它通过地埋式设计隐蔽于城市道路、下沉通道、桥下涵洞等节点的路面之下,构建起一个能够24小时运行的自动监测和预警网络,实时收集着路面的积水水位变化,弥补了人工巡查与定点监控在时效性与覆盖面上的天然不足。在其监测到水位接近警戒值之时,预警信息将同步上传至城市管理平台。
此外,地埋式积水监测仪的数据不仅用于监测和预警,还实现了风险信息的统一归集与可视化呈现。每一处部署在城市节点的地埋式积水监测仪,如点点繁星般散布在城市路面之下,形成多点联动、区域协同的智能监测网络。这一机制使得监测数据汇聚为一张动态变化的城市风险地图,为指挥调度、资源投放和交通管控提供可靠依据。
每一个地埋式积水监测仪“点”的感知,汇聚成城市内涝“面”的研判,也实现着城市防涝向数字化、智能化治理的飞跃。
相关阅读:
为什么燃气管网监测更趋向智能化、实时化?
老旧小区房屋安全监测有哪些常用设备?
地埋式积水监测仪:实现城市内涝智能感知与防控
智能压力监测仪的原理是什么?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有哪些重要“成员”?
排水管网水质监测的意义及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