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启帷幕,一场关乎亿万居民福祉的“旧改”攻坚战已如火如荼。1-7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8万个,全年2.5万个的目标蹄疾步稳。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资金,一股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存量提质增效的磅礴力量正在汇聚。

然而,在加装电梯、新增停车位、改造老化管线这些“看得见”的惠民工程背后,一个更为基础且关键的“隐形”工程——房屋结构安全,正日益成为决定改造成效、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石。正如住建部部长倪虹所强调,要“下功夫建设好小区”,这份“好”,首先必须是“安全”。
一、 老旧小区改造,安全是第一
我国现有城镇老旧小区普遍建于2000年以前,历经数十年风雨,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1“先天不足”与“年老体衰”并存:
许多建筑当年设计标准偏低、施工工艺落后,加之自然老化,材料性能退化,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抗震、抗灾能力脆弱。
“看不见”的隐患最致命:
墙体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楼板变形、钢筋锈蚀等结构性问题,往往隐藏在粉刷层和装修之下,日常巡检难以发现,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2、改造施工本身就是一次“应力冲击”:
加装电梯、开挖地下管线、改造外墙等施工活动,相当于对原有建筑结构进行一次“外科手术”,若不对其结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极易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
3、长效管理缺乏数据支撑:
改造完成后,如何持续保障房屋安全?依靠传统的定期人工勘查,不仅效率低下,更无法实现风险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质量安全监管”。这意味着,安全监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老旧小区改造中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基础性功课。

二、 为老楼装上“CT”,24小时健康守护
面对上述挑战,依靠“人眼观察、锤子敲打”的传统方式显然力不从心。WITBEE®万宾科技®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将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建筑安全领域,为老旧小区量身定制了房屋结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每一栋老楼提供全天候的“健康体检”和“疾病预警”。
1、实时感知,洞悉毫米级变化:
在房屋关键结构部位(梁、柱、承重墙、基础等)部署高精度智能传感器,如同安装“神经末梢”,实时采集倾斜、沉降、裂缝、振动、应力应变等关键数据。
系统能够捕捉到人工无法察觉的毫米级甚至更微小的位移与变形,在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初期就发出预警,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全程护航,保障改造施工安全:
在加装电梯、管线开挖等高风险施工期间,对相邻楼栋和施工区域进行重点布控监测。
实时监测施工振动、土体位移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一旦数据接近安全阈值,立即报警,指导施工单位调整工艺,有效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让改造工程更安全、更科学。
3、数字赋能,构建安全档案与预警机制:
所有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自动生成每一栋建筑的 “数字健康档案” ,动态展示其安全状况的变化趋势。
平台基于AI算法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实现分级预警(一级、二级、三级)。预警信息可通过短信、APP、平台弹窗等多种方式,秒级推送给物业、社区及主管部门负责人,指引其进行精准排查和应急处置。
4、长效运维,智慧管理的“新基建”:
改造完成后,监测系统并不到此为止。它将成为小区长效智慧管理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持续为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长期数据积累,系统能评估改造效果,为未来的维护加固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帮助小区建立 “体检-预警-处置-维护”
的闭环安全管理新机制,响应政策中“结合改造同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的号召。
城市更新,不仅是颜值的更新、功能的更新,更是安全的更新、品质的更新。在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更应关注支撑万家灯火的建筑本身是否安全无恙。WITBEE®万宾科技®愿以科技之力,为全国2.5万个乃至更多的老旧小区筑牢看不见的“数字防线”,让“旧”家焕“新”生的故事,书写在坚实的安全基石之上,共同守护亿万居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