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河北等多个城市大范围降雨已持续5天以上,正不断考验着城市的韧性。铺满柏油的道路、被高楼包围的低洼区域,以及承载巨大排水压力的管网系统,都会在持续的降雨中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当排水口来不及“吞咽”时,积水便在路面上堆积成“海”,让城市的秩序开始陷入混乱。

我们当然希望城市能像有呼吸的生命体,在风雨来袭时拥有自我察觉和预警的能力。而要让这种机制的建立,前提是:每个易涝点可以进行“自检”。这正是WITBEE®万宾科技®地埋式积水监测仪EN200-C登场的意义所在。它隐藏在路面之下,以超声波为基础,以数据为语言,让城市管理者能够实时“看见”水位的动态,从而及时发出防涝预警信号。
一、反应慢的威胁
内涝并非完全由排水能力不足引起。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反应慢”。雨水从降落至形成灾害,并非瞬间的灾难,而是一场缓慢发酵的危机。而传统防涝体系的“盲区”恰在于此:依赖人工巡查的模式无法在同一时间覆盖城市每个角落。当巡查人员赶到现场时,灾害影响呈指数级可能已经扩大。
而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力巡查与灾害动态的“时空错位”。城市易涝点分散如星,从地下车库到立交桥洞,从老旧小区到新建道路,人工排查需耗费大量时间,且难以做到“同时在场”。更现实的是,暴雨常伴随夜间或极端天气,能见度低、交通受阻,进一步拖慢响应速度。即使巡查员发现险情,从现场到指挥中心,再至执行部门,信息延迟让黄金处置期悄然流逝。这种被动等待的模式,让城市在面对内涝时慢半拍,而每一次“慢”,都可能转化为生命财产的损失。

二、地埋式积水监测仪的防涝“策略”
地埋式积水监测仪埋于地下,以“隐形”姿态默默守护城市脉络。其核心武器便是高精度超声波传感器,能够以毫米级精度捕捉积水水位高度的瞬息万变。不论水面是否有漂浮树叶等杂物,测量结果也可以保证准确无误。当雨势突袭、排水口来不及分流时,它能够保持稳定、连续的监测,让数据在暴雨最汹涌的时刻依然清晰、可靠。最重要的在于,当数据波动异常出现时,地埋式积水监测仪可以瞬间启动预警机制,向管理终端发送通知,为应急部门争取宝贵的先手时间。
那么,只有在暴雨、持续性降雨出现时,地埋式积水监测仪才会开始工作吗?其实并非如此。它不仅负责24小时采集、记录路面的积水高度数据,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状态的动态切换采集模式。晴天时,它会自动进入低频采集模式,以延长电池寿命;而当传感器监测到降雨出现时,它又会立即切换到高频模式,实时上报积水动态变化。这种全天候自适应采集模式,为应急指挥提供完整的数据链,让科技渗透到防涝管理的方方面面。
当地埋式积水监测仪的超声波波束穿透积水,它测量的不仅是深度,更赋予城市应对灾难的能力。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有了这些“隐形哨兵”的守护,城市抗涝的第一道防线将更加稳固。
相关阅读:
总预算超6000万,叶城县智慧城市项目启动招标
聚焦中小桥梁管养痛点:轻量化监测方案开启规模化应用黄金期
海兴县城市生命线(燃气)安全预警监测工程招标
智能温度监测仪筑牢热力管网温暖防线
智能监测系统如何为管廊安全构筑主动预警防线?
倾角振动监测仪如何实现建筑无损式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