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通过城市生命线智能监测仪,构建城市生命线监测感知网及运行监测系统,形成监测感知“一张网”,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风险识别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问题及其更新改造技术分析

2025-11-11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供水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老化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供水管网老化的现状及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探讨了更新改造的必要性与关键技术路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与维护策略。研究表明,通过推动老化管网更新改造,采用新型管材、先进施工工艺及智能化监测手段,能够有效应对管网老化挑战,保障供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强化运维管理与公众参与,是确保管网长期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前言

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然而,受历史建设标准、管材质量、运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普遍存在老化严重、漏损率高、水质隐患突出等问题。据统计,部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超过20%,远超国际合理水平,不仅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还影响供水压力与水质安全。因此,系统研究供水管网老化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更新改造与智能运维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水管网老化问题现状分析

1.1 老化现状

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多建于20世纪中后期,普遍采用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等传统管材。这些管材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工艺与材料性能,使用寿命有限,长期运行后出现腐蚀、结垢、渗漏等问题,严重影响供水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从管材构成来看,铸铁管在管网中占比最高,但其耐腐蚀性能较差,在土壤、水质和杂散电流的作用下易发生腐蚀与结垢,导致管壁变薄、承压能力下降,接口部位也因密封材料老化出现渗漏。钢筋混凝土管虽然强度较高,但在长期内外压力作用下易产生裂缝,其接头密封性不足也带来泄漏隐患。此外,部分早期使用的钢管与塑料管也存在腐蚀、老化变形等问题。

1.2 老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供水管网老化引发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水质安全风险上升。管道内壁腐蚀和结垢会导致金属离子溶出,影响水的感官指标,甚至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结垢还会造成水流滞留,削弱消毒效果,增加微生物滋生可能。

(2)漏损问题突出。老化管网泄漏与爆管频发,不仅导致供水中断和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路面塌陷、交通受阻等次生灾害,给城市运行带来多方面负面影响。

(3)供水压力不稳定。管道内壁粗糙度增加、有效通径减小,以及泄漏导致的压力分布不均,共同造成用户端水压波动,影响正常用水,甚至损坏家用供水设备。

二、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2.1 保障供水系统安全

通过对老化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因管道腐蚀、破损带来的水质与运行风险,提升系统整体的可靠性与韧性,确保居民用水连续、安全。

2.2 提升供水效率与节能水平

新型管材内壁光滑、水力条件优良,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网布局与运行调度,能够有效降低输水能耗,提高供水效率,实现水资源与能源的集约利用。

2.3 改善终端水质与服务体验

采用耐腐蚀、密封性好的管材与连接技术,可显著降低输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风险,保障用户龙头水水质,提升居民用水满意度。

三、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的技术路径

3.1 管材选择

更新改造需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选择适配的新型管材,目前常用的优质管材主要有三类,其使用寿命均可达50年以上:

(1)球墨铸铁管。作为改良型铸铁管,其碳元素呈球状分布,大幅提升了管材的韧性与抗冲击性;内壁通常涂覆防护涂层,进一步增强耐腐蚀性、降低输水阻力;连接方式多为柔性接头或法兰接头,密封性好、不易渗漏,适用于大口径、高压力供水管网。

(2)PE管(聚乙烯管)。具备重量轻、弹性好、耐腐蚀、耐老化、耐低温等优势,内壁光滑、水流阻力小,输水能力强且漏损率低;采用电熔或热熔连接,密封性极佳,无渗漏风险,适用于小口径、低压力供水管网。

(3)PPR管(聚丙烯随机共聚物管)。强度高、耐热性好、耐腐蚀、耐冲击,内壁光滑、输水效率高、漏损率低;通过热熔连接实现可靠密封,适用于中小口径、中低压力供水管网。

3.2 施工工艺

施工环节需优先采用先进技术,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影响,核心工艺包括两类:

(1)非开挖技术。无需大面积开挖地面即可完成施工,主要包括顶管法、牵引法、定向钻法等,能在不影响地面交通与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完成新管道的铺设或旧管道的更换,实现管网更新改造。该技术施工速度快、对环境破坏小、综合成本低,尤其适用于城市核心区域、交通密集路段等场景。

(2)内衬修复技术。无需整体更换旧管道,通过在管道内壁涂抹或注入修复材料,形成新的内衬防护层,从而增强管道的耐腐蚀性与密封性,恢复管道输水能力。该技术施工简便、成本可控,且能在不中断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开展作业,适用于管道局部破损、腐蚀等场景的修复。

3.3 智能化监测体系构建

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同步融入智能化监测技术,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管网监测体系,实现管网精细化管理,核心建设内容包括:

(1)全场景感知网络部署。在供水管网的关键节点、老旧管网路段、二次供水设施等重点区域,布设水质、压力、流量、漏损等各类感知设备,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覆盖从水源地到用户端的全流程。

(2)数据联动与分析平台搭建。整合各类感知设备采集的数据,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数据联动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爆管、水质异常等风险的实时识别与早期预警,为快速处置提供支撑。

(3)远程调控与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依托监测平台数据,实现对供水泵站、阀门等设备的远程调控,优化管网压力分布,保障供水稳定;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在发生故障时快速定位问题区域,缩短处置时间,减少供水中断影响。

四、管网运维管理与公众参与策略

4.1 健全巡查与维护机制 
建立常态化、多手段融合的巡检体系,综合运用人工巡检、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工具,定期评估管网结构状态与运行参数。维护工作应涵盖清洗消毒、防腐处理、阀门检修等内容,并区分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与应急抢修,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4.2 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完善覆盖规划、建设、运行、监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与操作规范。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其对智能化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力,打造高素质运维队伍。

4.3 强化公众参与与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供水安全知识、节水理念及管网保护法规,增强居民对供水系统重要性的认知,鼓励公众参与用水监督与异常报修,形成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

结语

供水管网老化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推进管网更新改造并实施智能化运维,是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应统筹推进管材升级、工艺创新与智慧化建设,同步加强制度保障与公众参与,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城市供水系统,为城市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坚实基础。


产品推荐

更多>
  • 雷达水位监测仪
    EN200-D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地埋式积水监测仪
    EN200-C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雷达超声流量计
    EN202-RDU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智能结构诊断器
    EN300-G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可燃气体监测仪
    EN500-CG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智能气体监测仪
    EN501-MGA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雨量监测站
    EN701-RMS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遥测终端机
    EN402-VR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多通道振弦采集仪
    EN402-VR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 LoRa边缘计算网关
    EN402-LR

    获取报价
    x

    提交表单

    *
    *
    *

总部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软件园三期F05栋6层

企业热线:400-816-3116

业务咨询:159 5921 7190 (微信同号)

  • 扫码获取方案

  • 扫码关注抖音

© - 厦门万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00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