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施工、运营
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市政供水管道漏水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提高设计水平、推进管网改造、施工质量管控、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从而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协调统一,降低市政供水管道漏水概率和损失程度。
引言
市政供水管网漏水可以分为明漏和暗漏,前者产生的漏水现象比较明显,而且漏水量较大,后者主要指的是地下管道已经发生漏水,但没有冒出地面。不管哪种原因导致的漏水,都会产生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甚至影响正常的城市生产生活。所以,必须加强管道漏水控制,从不同层面出发,找到影响管道漏水的主要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社会影响。
一、市政管道漏水原因
1.1 设计层面
市政供水管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同,供水管道的建设时期也不同,在规划理念和设计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城市供水管网规划不合理,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在最初设计水压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日益扩张的城市规模和用水需求,需要将供水水压提高,这样便会使原有管道承担超额压力,从而导致管道漏水。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改建、扩建项目的增加,有些管道位置受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交通主干道下面,原有地层结构和地面荷载发生变化,造成管道裂缝甚至出现断裂问题,明显增加了漏水事故。在管道材质选择方面,材料性能决定了管道质量,常见的管材有铸铁管、塑钢管、钢管、水泥管、镀锌钢管等,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特点,发生漏水的过程不同,许多管材在供水管道工程中已被禁用,表明了材料工程发展对管道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同样,重要的管道配件,如阀门、消防栓、三通、水表等,如果自身质量出现问题,都容易产生漏水现象,这些都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
1.2 施工层面
施工质量对城市供水管道漏水问题有直接影响。首先,管道对基础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在进行沟槽基础施工时,如果沟底开挖不平整,没有采取有效夯实措施,当供水管道通水后,土体会出现较多的不均匀沉陷,导致管道受力不均匀,使管道出现裂缝而漏水。同时,在一些特殊位置,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支墩加固措施,可能会导致供水管道悬空,当受外力挤压时,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在管道安装施工时,接口的处理质量至关重要,很多漏水问题都是接口不严导致的,不管是管道自身产生伸缩还是作用力变化,都会将应力传到接口处,从而产生管道接口松动、碎裂等现象。供水管道接口包括刚性接口和柔性接口,接口方式不同,漏水原因也不同。对于铸铁管,一般采用承插连接,属于刚性接口,在管道沉降、收缩等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裂,导致漏水;球墨铸铁管一般采用橡胶接口,属于柔性连接,接口密封不到位也会出现漏水;钢管一般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夹渣、气孔、焊缝不均等问题都会引发渗水。另外,如果没有按照防腐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在投入使用后不久,管道容易被腐蚀,从而产生漏点。在管道回填施工时,如果覆土不实,容易使管道受力不均,或者覆土材料中有坚硬物体与管道接触,不但容易破坏防腐层,还会导致负载集中。
1.3 运营层面
在实际供水过程中,为了满足日益扩张的用水需求,供水管网压力逐渐提高,主干管和连接管中水量大、水压高,尤其是在用水高峰阶段,弯管道会同时受到静压和动压作用。同时,在供水调度方面,需要通过控制水泵、阀门等设施,启闭一瞬间会造成水压急剧变化,产生压力冲击波,当不同来源的供水在管道交汇时,还会产生多源水锤波共振水锤,比单波源水锤压强大数倍,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另外,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供水管道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包括温度变化、地质沉降、地面荷载等,这都离不开相关单位的管理工作,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监测和补漏措施,将会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从小的渗漏点发展为爆管事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进行维修,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二、市政管道漏水解决对策
2.1 设计因素控制对策
2.1.1 提高设计水平
在新建市政供水管道工程时,需要提高管网设计水平,明确与管道漏水有关的主要设计因素,从源头上控制管道漏水问题。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全面收集周边工程资料,结合相关设计规范,开展针对性设计。根据城市水源、发展方向、人口规模合理划分供水区域,加强对近期、中期、远期的统筹规划,确定每个阶段的供水需求量,并且能够满足一定的扩容要求。还要完善管网布局,促进区域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以及多个水厂的协调作业,保证城市供水能力,提高抗风险水平。在供水管径计算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绿化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等用水需求,结合管网平差计算结果,从多个方面确定管道直径。从建设费用、维护成本、生态保护等方面出发,合理设计管道埋设深度,在冰冻地区还要充分考虑冻土影响。做好管道衔接设计,尽可能使管道平缓、顺直过渡,供水主管道应尽可能减少开口,保证整体封闭效果。同时,加强材料选择控制,供水管材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各种荷载,还应该具有相应的水密性和抗侵蚀能力,在不同地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管材,这样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外部荷载和环境变化,提高管道使用性能和工作寿命。管道附属设施的设计也同样重要,一般从管网工作性能、维修养护条件等方面着手,能够充分配合管网系统,提高供水能力,减少漏水隐患。
2.1.2 推进管网改造
对于已经运行多年的城市供水管网,在存在一定设计缺陷的情况下,需要加快管网改造工程建设,这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管道漏水控制方法,能够减少爆管漏水、老化漏水等现象。在进行改造工程设计时,需要首先掌握管网分布情况,确定管网改造率和改造对象,然后,科学制订改造方案,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着重控制薄弱环节的管网改造效果。在管网改造工程设计中,存在许多局限性,不能像新建工程那样更加系统,需要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既要考虑与原有管网的协调性,又要充分发挥区域更新的优越性,起到有效补充、整体加固的效果。而管网改造更多的是依赖对原有管材和构配件的更换,以弥补旧有管材的性能缺陷以及构配件的老化损失。在选材设计时,要从管道性质、防漏效果、水质保障、施工技术、价格指标等方面着手,选出最合适的管材类型。球墨铸铁管的强度、柔韧性、伸缩性、耐腐蚀性都比较好,可以适应不均匀沉降基础,因此,球墨铸铁管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供水管材;塑料管同样具有诸多优势,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在大口径给水管道施工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容易产生施工质量问题;钢管刚度大、韧性强,但抗侵蚀能力不足,需要做好防腐设计,可用于特殊地段供水管网改造。
2.2 施工因素控制对策
2.2.1 事前控制
加强市政供水管道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情况,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完善施工组织架构和相关规章制度,为质量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加强重点环节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质量,通过大数据技术,选择合适的材料供应商,保证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做好有效防护措施,减少因运输颠簸、碰撞等原因导致的材料性能受损;材料到场后,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检查试验,全面准确地评估管道及管件材料的质量问题。在施工前,要加强现场条件调查工作,全面核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可通过
BIM 技术开展施工模拟,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2.2 事中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程序组织施工,不能随意更改施工顺序,也不能擅自减少施工步骤。充分重视管道基础的施工质量,采用机械挖土时,当挖到一定深度后,需要由人工辅助清理基底,防止机械扰动基底土,有利于基底整平工作。对于松散软弱等特殊地质条件,要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解决地基强度、稳定性、不均匀沉降等问题,防止在动力荷载下可能导致的地基土液化、震陷、失稳。对于大管径管道施工,必须夯实基础,然后再铺设垫层,严格控制压实效果。当管道周围有棱角分明的石块时,应先清理掉后再回填,逐层夯实,如果岩体范围较大,不能有效清除,应做支墩加固处理,为管道提供有力支撑,减少悬空和不均匀沉降现象。在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控制接头质量,选择合适的接头形式,做好针对性的构造处理,提高管道与配件的协调性。比如,管道弯头处应做支墩,防止弯头接口脱落;路桥衔接处设置活动井采用柔性接头,有效缓解应力集中现象等。焊接施工时,严格按照要求焊接接口,并加强质量检测,不得出现沙眼、气孔、夹渣等缺陷。法兰连接时,应保证法兰密封严实,装正密封垫,按对角线法拧紧螺丝,保证法兰受力的均匀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做好管道防腐施工,提高管道的防腐性,并加强管道配件及附属构筑物施工质量管理。针对管道回填施工存在的问题,需要按照同类土、分层填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填筑材料,并采用合适的填土压实方法,保证管道两边密实度满足要求,减少上层覆土沉陷问题。整体安装施工完成后,按规范要求进行管道试压、冲洗及竣工验收工作,全面检测管道施工质量,为供水管网正式运营奠定良好基础。
2.3 运营因素控制对策
市政供水管网错综复杂,运营管理难度较大,除了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提高管网巡查频率外,还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提高日常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依托工程竣工资料,完善管网基础信息,建立数字化管网系统档案,能够全面、准确、高效地定位管道及管网组件位置信息,同时,涵盖管材、管径、接口形式、建设时间等其他信息,保证在漏水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准确响应,避免评估不准确导致时间延误和资源浪费。充分利用供水生产调度系统,建立
GIS
地理信息系统和水力模型,加强管网水压、水量、流速、水质、设备状态等方面的实时监测,综合分析管网运行状态,尤其是在流量变化和压力变化等关键数据监测下,能够自动预测漏水发生概率,给予相应提醒,辅助人工检测予以确认,提高检查管理的针对性。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网络,合理划分工作分区,当出现漏水事件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调动抢修资源,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全面查找漏水原因,如果存在人为破坏问题,要及时追究责任,挽回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市政管道漏水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设计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又包括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同时,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可能会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供水管道受到破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仅从单一层面考虑,需要综合考量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提高设计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加强运营管理。
来源:熵澜水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