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是以保障城市核心功能安全为目标的关键基础设施系统,涵盖供水、供电、燃气、交通、通信、排水六大核心网络,通过智能化监测(如地下管线三维建模、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和韧性化设计("双回路"供电、综合管廊)提升抗灾能力。目前全国已建成覆盖500个城市的生命线安全监测平台,合肥等试点城市实现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但仍面临老旧管网占比高(35%超期服役)、跨系统协同不足等挑战,需通过城市更新行动与数字孪生技术进一步强化"平急转换"能力。

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战略意义在于保障城市核心功能安全运行,通过构建供水、供电、燃气、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城市安全"免疫系统",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韧性,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简单梳理了当下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情况及面临的多种挑战,供大家参考。
一、截至2025年6月,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呈现“国家级试点引领、区域差异化推进、技术深度赋能”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国家级试点与政策支持
试点城市布局
资金与政策保障
二)、重点区域建设进展
(1)长三角地区:技术集成先行
江苏:搭建省级监管平台,覆盖燃气、供水等7大场景,接入5.8万台物联设备,实现省市数据贯通;南京建成智能管廊系统,配备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控管线安全。
安徽:
合肥:部署8.5万套感知设备,覆盖2.5万公里燃气管网、桥梁等,预警效率提升70%。
滁州、芜湖:投资超4.8亿元,建设监测感知网与安全应用平台,覆盖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
(2)中部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
湖北:2025年二季度启动汉川(5600万元)、十堰(2.47亿元)、钟祥(1.65亿元)等6个城市生命线项目,聚焦地下管网安全监测。
河南洛阳:投资5亿元推行特许经营模式,对供水、热力、电力等地下管网实施全域物联监测。
(3)成渝地区:民生工程提速
成都:建成日输水80万立方米的七厂三期管线,贯通32公里供水“生命线”;同步完成金马河堤防加固工程,提升防汛能力。
三)、建设内容与技术应用
领域 | 建设重点 | 典型案例 |
智能监测 | 布设水位/压力/气体传感器,构建物联网感知网 | 合肥燃气泄漏预警系统年避免38起事故 |
数据平台 | 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打通政务与专网数据壁垒 | 江苏汇聚21亿条数据、18万公里管线信息 |
防灾设施 | 加固堤防、建设综合管廊、更新老旧管网 | 南京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集成多类管线 |
应急联动 | 制定跨部门协同处置机制,配套AI决策支持系统 | 滁州建立风险“四色图”动态评估体系 |
二、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赋能下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制度协同不足、机制效能受限及技术瓶颈等多重挑战,具体现状与挑战如下
一)、制度建设现状与挑战
政策框架日趋完善
制度协同不足
二)、机制运行现状与挑战
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协同机制效能不足
三)、技术应用现状与挑战
技术创新突破
技术瓶颈凸显
数据孤岛难题:政务网、设施专网协议不兼容,监测数据利用率不足50%。
装备自主化滞后: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低,老旧管网漏损监测精度不足(全国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20%)。
风险应对能力弱:70%城市缺乏灾害耦合分析能力,难以应对连锁事故(如燃爆引发内涝)。
标准不统一:监测设备接口、通信协议缺乏国标,跨系统协同效率低。
四)、现状与挑战对比
维度 | 现状进展 | 核心挑战 |
制度 | 国家-省级政策体系成型 | 多头管理、标准执行碎片化 |
机制 | 18城试点推动监测全覆盖 | 基层响应滞后、资源调配割裂 |
技术 | 数字孪生、AI预警初步应用 | 数据孤岛、装备依赖进口 |
五)、未来突破方向
制度升级:建立中央-地方垂直监管机制,强制推行管线统一入廊与数据共享标准。
机制优化:构建“省级调度平台+基层快速响应”模式,整合应急、城管、交通部门资源。
技术攻坚:设立传感器国产化专项基金,开发灾害链模拟系统应对风险叠加。
全域覆盖:2025年计划新增100个城市生命线工程,重点向中西部县市延伸。
立法保障: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明确AI决策责任边界。
国际协作:借鉴日本“国土强韧化”、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经验,提升抗灾标准。
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正在从 “单点防控”转向“系统免疫”
,通过制度刚性(标准强制执行)、机制协同(资源一网调度)、技术闭环(数据-分析-处置全链路打通) 构建与近350万公里管网规模匹配的智慧生命线体系。通过
“中央财政+地方创新”双轮驱动、“硬件更新+数据赋能”双轨并行,加速构建平灾结合的城市安全网络。
相关阅读:
贵州一高速大桥因强降雨垮塌,AI+智能监测系统如何构筑安全防线
雷达水位监测仪的工作原理
广告牌倾斜监测有必要吗?智能倾角传感器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综合管廊?综合管廊智能化监管如何实现?
为什么河流水质侧重评价氨氮,而湖泊侧重总氮?
安徽举办燃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演练,智能化燃气监测正在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