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
我们常说“谋定而后动”,智慧水利未来的发展方向往往写在各个政府文件、工作报告中,等待我们去认真分析。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讲,“十五五”阶段智慧水利的发展动向既要与“十四五”期间智慧水利的发展相衔接,又要进一步以更高目标为导向继续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根据水利部相关文件要求:到2030年,具有防洪任务的河湖全面建成数字孪生流域,水利业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智慧水利体系2.0版。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十五五”期间智慧水利相关业务将会紧密围绕上述要求开展相关业务。
因此,本文将根据《“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分析“十五五”阶段智慧水利业务可能的发展方向。

“十五五”智慧水利业务预测
从大的方向来讲,“十五五”阶段将衔接“十四五”期间智慧水利相关业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走深走实发展,对此,相关业务预测如下: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升级。在工程建设管理领域,重点推进水利工程规划及建设数据的归集整理,同步公开共享建设市场交易信息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以
“全国水利一张图”
为依托,整合集成水利工程建设基础数据库,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与建设市场监管功能。同时,深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推动工程智能化建设进程。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智能转型。基于全国水库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大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堤防水闸基础信息数据库等现有基础,接入雨情水情监测数据,构建工程运行安全评估预警模型、工况视频智能识别模型、工程险情识别模型等。同步拓展完善水利工程基础数据联动更新、注册登记、降等报废及病险水库项目管理等功能。此外,推动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的数字孪生体系建设,提升工程运行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3.河湖长制管理数字化升级。以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底座,集成整合河湖基础管理数据、涉河建设项目信息、河道采砂监管数据,同步接入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视频监控影像及互联网舆情信息,形成多源数据融合的管理数据库。
4.智慧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水土保持数据库体系,打造 “水土保持一张图”
可视化管理平台,同步搭建水土保持数字化应用场景,探索构建水土保持领域智能分析模型,为全流程管理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二是加快推进智慧水利水土保持分系统平台研发,建立标准化水土保持数据管理规则体系,重点构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评价模块、人为水土流失监管风险预警模块和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模块。
5.农村供水工程数字化管理升级。以农村水利水电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构建全国农村供水工程名录台账体系,绘制专业化农村供水专题地图。重点开展两大核心业务,分别为水源动态管理、工程运维监管。
6.灌区现代化改造与智能管控强化。主要是依托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包括但不限于:硬件改造,如升级灌区监测计量设备及重点泵站远程控制系统;完善功能模块,如用水精细化管理模块、水量智能调度模块、水费电子化计收模块、灌区工程智能巡检模块等。
7.小水电综合监管能力提升。整合小水电站运行数据、安全度汛预案及生态流量监测信息,构建双维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生态流量监管体系。
8.节水管理信息化能力提升。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依托有关项目整合节水相关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搭建区域与行业节水潜力评估、用水效率评价等模型,构建节水管理与服务平台,强化用水总量与强度双控信息化管理,为国家节水行动提供支撑。
9.水行政执法智慧化建设。一是以水行政执法统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为核心基础,联动国家水利大数据中心、国家水利综合监管平台及水利部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资源,集成整合河湖管理、水资源管控、水土保持监管及水利工程管理等多领域数据,构建全国统一的水行政执法基础数据库体系。二是基于标准化数据库搭建水行政执法综合管理数字化平台,深度融合执法业务场景与信息技术,重点推进智慧执法模式创新:通过数据互通与智能分析,实现执法流程数字化、案件管理智能化、监管决策精准化,推动水行政执法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治理全面转型。
10.水利智能监管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水利基础数据与江河湖泊管理、水资源调配、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政务服务等多领域业务数据,基于跨维度数据融合成果,研发水利行业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为监管决策提供量化分析支撑。二是依托模型构建水利综合监管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据互通与智能分析,实现监管业务全流程数字化:重点强化风险预警、态势研判、处置调度等功能,推动监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全面提升行业综合监管水平与应急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