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JSZC-320116-NJMD-G2025-0011
2.项目名称:六合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古棠桥智慧监测项目
3.项目需求:
南京市城市生命线一期建设试点项目(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隧)安全运行智慧监管系统)依据《江苏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一期工程技术指导书(试行)》和桥梁风险评估结果对36座桥梁进行智慧监测,接入12座桥梁监测数据。本次建设需要逐步将智慧监测范围拓展到南京市全域,需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一期技术指导书综合选择监测对象,并制定合理的监测设备布设方案。
古棠桥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通车,已运行超过15年。从我国桥梁病害统计角度来看,古棠桥未来的病害将逐渐增多,性能逐渐退化。古棠桥属于生命线工程“三特桥梁”中的特殊结构桥梁(斜拉桥、悬索桥、系杆拱桥等),结构特殊,重要性高,现有的桥梁检测可以定期(一般以年为周期)了解大桥结构状态,但无法获得大桥实时状态,无法及时了解应急事件,因此通过桥梁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桥梁结构状态,对特发事件进行报警,实现特殊事件快速应急响应,降低安全风险。
此外,古棠桥是六合城东跨越滁河的重要城市桥梁,日常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如有重大安全事件,必然严重影响人民出行安全,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大桥状态,及时处置安全风险,达到防小病治大病的目的,就需要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全面了解大桥环境、作用、结构响应和变化相关指标,与常规检查相互补充,进一步保障民生工程安全。

二、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作为交通网络的 “动脉”,桥梁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支撑着经济社会的运转。然而,常年暴露在风雨侵蚀、车辆荷载、温度变化等复杂环境中,桥梁结构如同人的
“骨骼”,会逐渐出现微小损伤 —— 裂缝、位移、钢筋锈蚀…… 这些隐藏的
“健康隐患”,若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在日积月累中演变成安全风险,威胁着万千出行者的生命安全。
如何为桥梁装上 “智慧大脑” 与 “敏锐感官”,让潜在风险无所遁形?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正是现代工程守护桥梁安全的 “隐形卫士”。它打破了传统人工检测
“定时定点、效率有限” 的局限,通过实时感知、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的全流程管理,为每一座桥梁建立专属 “健康档案”,实现从 “被动维修” 到 “主动预防”
的革命性转变。
1.全天候感知:让桥梁 “会说话”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搭载了多元化的智能传感设备,如同为桥梁配备了无数
“神经末梢”:应变传感器实时捕捉主梁、桥墩的受力变化,精准感知车辆通行带来的荷载冲击;位移监测设备紧盯桥梁的微小变形,哪怕是毫米级的位移也能精准记录;温湿度、风速风向传感器则实时收集环境数据,分析极端天气对桥梁结构的影响;还有裂缝监测仪、钢筋锈蚀传感器等,深入桥梁
“肌理”,及时发现材料老化带来的隐患。这些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将桥梁的每一个 “健康信号” 转化为实时数据,让沉默的桥梁从此 “会说话”。
2.大数据分析:为桥梁 “诊脉开方”
实时收集的海量数据,通过 5G、物联网技术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系统搭载的 AI 智能算法,如同经验丰富的
“桥梁医生”,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对比桥梁设计参数与实际受力情况,判断结构是否处于安全阈值内;追踪长期数据变化趋势,预测结构老化速度与潜在风险点;当某一项数据超出安全范围时,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短信、平台通知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桥梁管理部门,为及时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3.全周期守护:延长桥梁 “生命周期”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价值,不仅在于 “防风险”,更在于 “提效能”。通过对桥梁运营数据的长期积累与分析,管理部门可以精准掌握桥梁的
“健康状况”,制定更科学的养护计划 ——
无需盲目开展大规模检测,只需针对预警点位进行重点排查;无需等到结构出现明显损伤再维修,而是在隐患萌芽阶段就及时处理,大幅降低养护成本,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从新建桥梁的
“健康建档”,到老旧桥梁的 “病害治理”,监测系统贯穿桥梁运营的全周期,让每一座桥梁都能始终保持 “健康状态”,为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相关阅读:
污水管网液位监测使用什么传感器?
智慧排水监测系统:助力实慧排水智慧升级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用智能监测守护桥梁安全
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筑牢现代城市 “安全屏障”
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如何解决排水能力不足与积水问题
雷达水位监测仪监测的对象是什么?